川剧是众多外来剧种与本地戏曲相结合的产物,故川剧囊括了四大声腔,使之既统一在川剧特有的打击乐之中,又各保留其原有的形式和风格,青出于蓝,自成体系。川剧的五种声腔形式,以高腔最具有代表性,现今全国几十个剧种中,唯有川剧很好地把高腔保留了下来,成为川剧独具特色的一种声腔。下面简略地介绍一下川剧的五种声腔。

⒈昆腔:川剧昆腔是一种曲板体的唱腔,一般用笛子或洞箫伴奏,偏重于歌唱,故也称 "昆曲"。川剧昆腔保留的剧目很少,小折子戏居多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常见的是在高腔戏中偶尔插几支昆曲,或在高腔曲牌的第一句搭一点昆腔头子,俗你的昆头子。昆曲折子戏演出时,打击乐中除川剧锣鼓外,还加有苏钹。昆曲戏的特点是比较幽雅别致,善于抒发人的感情,故过去一般为文人学士所爱好。

⒉高腔:川剧的多种声腔中,以高腔最能代表川剧自己的独特风格。它是以打击乐器和人声"帮腔"为主的一种高八度徒歌式唱腔。在乐器方面不配弦乐 (解放后,高腔在 "干唱"的基础上适当加些弦乐,效果也好),声乐方面有人声"帮腔"(解放前,川剧帮腔用男声,一般由鼓师领腔,其它打击乐师合帮,解放后大胆创新,改用女声帮腔或男女声混合帮腔以抒发人物的内心活动,效果更好)。川剧高腔的曲牌有500多支,常用的有近200支。这数百支曲牌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能充分表现人物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各种复杂的感情,抑扬顿挫,婉转动情。如抒情的曲牌有《香罗带》、《新水令》、《青衲袄》、《耍孩儿》等;悲愤激越的曲牌有《一枝花》、《端正好》、《飞梆子》等;风趣诙谐的曲牌有《绕口令》、《字字双》等;可喜可悲常用的曲牌有《红衲袄》、《梭梭岗》等。高腔别具风格的是帮腔和"飞句"。所谓帮腔就是首句和末句由第三者在幕内帮唱(即音乐上你的"和声"),也可由演员重唱。"飞句"则是在剧中人物内心的感情自己难于启齿描述时,由幕内第三者加人代唱的一种特殊安排,类似电影中的"画外音"。川剧高腔的曲牌配的是锣鼓等打击乐器,一般不配管弦乐器。一套曲牌配一套不同的锣鼓 (川剧的锣鼓牌子也有100多种,既可表现剧中人物的多种表情,又可表现风雨雷电等自然之声)和不同的帮腔,演员对唱词也有不同的唱法,要使帮、唱和锣鼓乐融为一体。因打击乐器不象管弦乐,不能作演唱时的伴音,因而唱起来比较自由,最宜抒情,但因也容易失律,唱起来反而更加艰难,这就是川剧高腔的独特之处。

⒊胡琴戏:胡琴又叫皮黄戏,是在徽剧二黄腔和汉剧西皮腔的基础上发展成的一种板腔体的唱腔,近代川剧艺人把四川扬琴的声腔吸收进来,川剧特色更趋鲜明。胡琴腔也以折子戏居多,伴奏以胡琴、二胡、三弦为主奏乐器,以鼓击拍。

⒋弹戏:弹戏又称"盖板"或叫仰"川梆子",也是一种板腔体的唱腔,它以一种类似板胡的盖板胡为主奏乐器、音乐激昂、粗犷、并伴以梆子敲击节拍。弹戏的唱腔分为甜平 (皮)和苦平 (皮)两种,既保留了秦腔慷慨悲歌的特色京剧两种最基本的声腔,又宜于表现轻快、激动的情绪。由于它字少腔繁,音域宽阔,便于演员润腔、滑腔或拖腔,深切地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

川剧变脸

⒌灯戏:灯戏是地道的四川地方戏,也是一种板腔体的唱腔,起源于四川夹江县麻柳乡的堂灯戏,后来又受云南、贵州、湖南花鼓戏的影响,伴奏以板胡、二胡、唢呐为主奏乐器,剧目多为喜剧,讽刺剧一类的小戏。

川剧早在明代就已经形成,又流行于中国人口最多的四川省,因此在今天成为影响全国的大剧种之一,形成了四川所特有的麻、辣、烫的地方特色和川西派、资阳河派、川北河派、下川东派等四大流派,而且还具有变脸、踢慧眼、褶子功、扇子功、藏刀、钻圈等特技。可是,一个剧种为什么要有五种声腔呢?

早年昆剧盛行,传于天府之国,很自然地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川昆;江西的弋阳腔、楚蜀之间的清戏和本地的秧歌、神曲、号子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一人唱,众人和之的帮、打、唱"为特点的高腔;由于徽、汉、陕三个地方的戏班相继到四川演出,使徽、汉两调和汉中二黄与四川方言结合在一起便形成了另一个声腔,即胡琴,又称丝弦,也就是川剧的皮黄;而受陕西同州梆子的影响,在清朝初年就已经风行四川的乱弹,即川梆子,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声腔;第五种声腔--灯戏,则是本地土生土长的民间小调。这五种声腔,有的以袍带戏为主,有的以三国、列国戏为主;有的以爱情剧目取胜,有的是大本戏,有的是民间生活小戏;有的声调高亢粗犷,如高腔;有的旋律悠扬委婉,如川昆。所以这五个声腔结合在一起,异彩纷呈,绚丽多姿,久演不衰,风靡全国。

免责声明:本文系转载,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旨在传递信息,不代表本站的观点和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如果来源标注有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或者其他问题不想在本站发布,来信即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