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苏三起解》因话本和戏剧闻名的苏三,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现山西省山阴县北周庄)。在中国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物。而苏三蒙难,逢夫遇救的故事,也确实发生在山西洪洞县。[1]

详解

苏三,原名周玉洁,明代山西大同府周家庄人。五岁时父母双亡,后被拐卖到南京苏淮妓院,遂改姓为苏,其时妓院已有两妓女,她排行第三,遂改名为苏三,“玉堂春”是她的花名,苏三天生丽质,聪慧好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官宦子弟王景隆相遇苏三,一见钟情,过往甚密,并立下山盟海誓。在那里不到一年,王景隆床头金尽,被老鸨赶了出门。

苏三要王景隆发奋上进,誓言不再从人。王景隆发奋读书,二次进京应试,考中第八名进士。老鸨偷偷以1,200两银子为身价把苏三卖给山西马贩子沈洪为妾。沈洪就准备带苏三回故里。沈洪长期经商在外,其妻皮氏与邻里赵昂私通,与赵昂合谋毒死沈洪,诬陷苏三。

并以一千两银子行贿,知县贪赃枉法,对苏三严刑逼供,苏三受刑不过,只得屈忍画押,被判死刑,禁于死牢之中,适值王景隆出任山西巡按,得知苏三已犯死罪,便密访洪洞县,探知苏三冤情,即令火速押解苏三案全部人员到太原。

王景隆为避嫌疑,遂托刘推官代为审理。刘氏公正判决,苏三奇冤得以昭雪,真正罪犯伏法,贪官知县被撤职查办,苏三和王景隆终成眷属。

苏三有幸,传奇般地同王景隆团聚。明代小说家冯梦龙写了《玉堂春落难逢夫》苏三起解京剧唱段,收入《警世通言》,流传后世;京剧和许多地方戏曲又编为苏三起解、玉堂春等,广为演出。

词语解释

“苏三”是个人名,这个“起解”正是传统政治文明中的一部分,如果要简单的翻译成现代汉语,那就是:“提审”。

“解”是“押解”的意思,在我们这里(川东)还有把犯罪嫌疑人“解走”“解到某处”的说法,就是警察把嫌疑押走走,起解就是开始押解上路。(起解并不是提审的本意)

唱词

苏三离了洪洞县,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好)惨,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言说苏三把命断,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人言洛阳花似锦,偏奴行来不是春。

低头离了洪洞县境。

赏析

戏剧一开始,就是解差崇公道提点苏三。苏三当时已经被屈打成招,判了死刑,正等着问斩,突然听到狱卒叫唤,吓得半死。于是唱道:

忽听得唤苏三我的魂飞魄散,吓得我战兢兢不敢向前。

悲惨的唱词,再配上悲惨的音乐,使观众一下子就进入了“状态”,并对苏三的处境产生了极大的同情。

苏三出了监牢,见了崇公道,一边行礼,一边唱道:

无奈何我只得把礼来见,问老伯您唤我所为哪般?

即使在这种处境之下,苏三仍然记得“见礼”,这就越发地突出了苏三的知书达礼和处变不惊。同时,苏三把解差崇公道叫做“老伯”,也体现出了苏三的乖巧。

崇公道告诉苏三,要把她解送太原复审,她的案子有可能要改判。苏三闻言大喜,但却按耐住自己的喜悦心情,跟崇公道仔细商量行程。等崇公道走后,苏三才终于忍不住冲口而出:

崇老伯他说是

京剧中经常是唱之前要先来一段音乐,但这里却是冲口而出一个“崇”字,以体现苏三惊闻喜讯之后又憋了很久,恨不得马上释放的那种心情。而且唱“他”这个字时,调子非常的高,体现出了苏三欣喜若狂的激动心情。苏三激动得说不出话来了,所以唱完“说是”之后,就只有音乐在响,没有苏三在唱了。音乐响了好久之后,苏三的心情才终于平缓了一点苏三起解 京剧唱段,可以继续说话了,于是苏三接着唱到:

冤枉能辨

唱完之后这四个字后,苏三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剧中则以大段的音乐来反映苏三的这种心情。

接下来就要打点行装,苏三一边打点行装,一边唱:

想起了王金龙负义儿男。

想当初在院中何等眷恋,

到如今恩爱情又在哪边。

我这里将状纸暗藏里面,

到按院见大人也好伸冤。

这一段以王金龙的“负心”以及凄婉的音乐来反映苏三的无依无靠。但即使在这种无依无靠的情形下,苏三也没有向命运屈服,而是选择了跟命运抗争,“将状纸暗藏里面”,准备自行伸冤,这就衬越发托出苏三外表柔弱,内心坚强的形象。

苏三的状纸是早就准备好了的,而唱到状纸和伸冤这两句时,音乐也显得异常沉稳,显得苏三非常沉着、冷静、机智。

出了洪洞县的监狱,来到大街上,苏三便唱起了那段脍炙人口的“西皮流水”(京剧中的一种曲调):

苏三离了洪洞县,

将身来在大街前。

未曾开言我心内惨,

过往的君子听我言:

哪一位去往南京转,

与我那三郎把信传。

就说苏三把命断,

来生变犬马我当报还。

苏三口中的“三郎”就是王金龙。苏三的案子虽然有改判的可能,但不一定就会改判,所以苏三欢喜过后,不免忧从中来。看到大街上人来人往,于是便想给心上人捎上一句生离死别的话。这一段的戏文很好,曲调也好,李维康老师的唱腔更好,堪称“三绝”,把苏三面临生离死别时那种“一了百了”的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生离死别之时,把什么都看得开了,反而没有那么悲痛。所以这一段的曲调不仅不悲痛,反而还带有一种“快感”。

一路走一路想,苏三越想越感到这个世界对自己太不公平,于是用既悲且愤的唱腔唱道:

人言洛阳花似锦,偏我到来不是春!

“不是春”这三个字是苏三咬着牙关唱出来的,把苏三对那个吃人的社会的愤恨之情表露无遗。

这场戏演到这里,观众已经看到了一个美丽善良、知书达礼苏三,一个有情有义的苏三,一个沉着冷静、外柔内刚的苏三,一个本应无比幸福却又受尽磨难的苏三……苏三这个艺术形象就这样被塑造成功了。

小说和戏剧都是以塑造人物的艺术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通过塑造苏三这个人物的艺术形象,通过苏三这个人物的悲惨遭遇,就反映了当时无比黑暗的社会生活和无比低下的妇女地位。

苏三的遭遇太悲惨,再不出现个好人让她依靠一下,观众简直要看不下去了。所以戏里面紧接着就安排了一个好人来陪着苏三:解差崇公道将苏三身上的深重枷锁取了下来苏三起解 京剧唱段,自己拿着,却叫苏三柱着自己的“水火棍”慢慢走。苏三在路上又认崇公道为义父,使苏三终于有了一点点依靠了。

崇公道在戏里是个丑角,也是个乐观派,通过崇公道的插科打诨,才使得观众的心情不至于那么沉重。一路上苏三都在向崇公道倾诉着自己的不幸遭遇。作为一个“世事洞明”的长者,崇公道则不断地开导苏三,这其实是把苏三为什么遭遇不幸的深层原因进行了巧妙的剖析,进一步反映了当时无比黑暗的社会生活和无比低下的妇女地位。

总之,《苏三起解》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京剧艺术珍品。

影视改编

香港电影《玉蒲团之官人我要》就是取材于苏三起解的相关事迹,情节和人物有所改动。